(3月4日,湘陰縣玉華鄉鵝形村小學,代課老師楊細元和她的11名學生。圖/瀟湘晨報記者陳勇)
  紅網長沙3月5日訊(滾動新聞記者 朱遠祥)大山深處的一間教室里,44歲的楊細元講得聲情並茂,右手不時揮動一尺多長的竹竿——那是她自製的教鞭。臺下坐著11名學生,分別就讀幼兒園、一年級、二年級和三年級。
  湘陰縣玉華鄉鵝形村小學坐落在鵝形山上,是全縣海拔最高的學校。代課老師楊細元在這裡一干就是26年。作為全校唯一的老師,她不得不採用“複式教學法”為不同年級的孩子上課。
  四個年級,一間教室,這課怎麼上?
  3月4日下午,瀟湘晨報記者來到四面環山的鵝形村小學,旁聽了楊細元一堂“別開生面”的語文課。
  教室里坐著11個孩子,最小的4歲,最大的8歲。其中,幼兒園2人,一年級5人,二年級1人,三年級3人。
  進入教室後,楊細元先讓一、二、三年級的學生預習課文,然後教兩名4歲的“幼兒園”孩子朗讀聲母。
  10分鐘後,楊細元帶著一年級的5名學生朗讀新課文《胖乎乎的小手》,並對語句進行講解。
  7歲的楊雅婷是唯一的二年級學生。楊細元叫她站起來朗讀課文並造句。輪到三年級的時候,楊老師為三名學生講解一篇描寫翠鳥的新課,還要求大家背誦剛學過的描寫翠鳥的語句。
  “不許翻書!”楊細元厲聲道。當三名學生齊聲背出一段話來,她方露出笑容。而此前,對待4歲孩子的態度則迥然不同,她常摸著孩子的頭進行鼓勵。
  “一個年級上新課時,我會安排其他學生複習或做作業。”楊細元笑道,從2006年起,她每年都是一個人上四個年級的課,“孩子們也習慣了。”
  “個別聰明的低年級學生,還能背出高年級的課文呢。”楊細元還跟記者說。
  “我出去打工,孩子們怎麼辦?”
  鵝形村共800多人,6個村民小組全分佈在鵝形山上。2006年之前,村裡小學有五個年級、4名老師,學生將近100人。
  後來,外出打工的許多村民將孩子接到外地讀書,在村小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少。“現在,條件好的村民,都到山下的學校附近租房子陪讀。”村主任彭建屋介紹。
  早在1988年,高中畢業的楊細元就開始了代課生涯。經過幾次村級小學撤並,生源減少的鵝形村小學仍保留了下來。玉華鄉中學校長楊彩霞告訴記者,保留鵝形村小學這個教學點,是因為村裡的孩子外出讀書,得走約十公里的陡峭山路,“遇上冬天結冰,根本沒辦法下山”。
  楊細元每月的工資,從上世紀的40元漲到現在700元左右。“從2013年下學期起,每學期給她的工資和津貼,總共3400元。”楊彩霞介紹,這筆錢從全鄉學校的辦公經費中支出。
  楊細元的丈夫在外面做木工,曾要求楊細元一起外出打工。出去打工的話,她每月至少可掙2000多元。“我走了,這些孩子怎麼辦?”楊細元反問記者。
  “我的夢還在那裡”
  26年的時光,不知不覺溜走。孩子們長大了,有的讀了大學,有的結婚生子。一些學生的孩子如今也成了楊細元的學生。
  但是,“代課”兩字一直沒從楊細元頭上摘下。她曾托村支書拿報告走出大山去找領導,但沒有回音。
  “現在都是凡進必考,還有學歷、年齡等各方面的限制。”3月4日,湘陰縣教育局副局長李正銛告訴記者。
  “年年失望年年望,處處尋春春滿園。”對於這名堅守了26年的代課老師來說,教學條件的改善讓她看到了春天。2013年,一家愛心企業幫學校運來了20套新桌椅,併在教室的窗戶上裝上了玻璃。如今,一些志願者也常來這裡探望。
  在一篇日記中,楊細元寫道:“淚水中,忍住傷痛,走向那書聲琅琅的角落。我的夢還在那裡!”
  [對話]
  “八九十歲的老爹爹也喊我楊老師,覺得特別風光”
  記者:把不同年級的學生集中到一個教室上課,這樣做有多少年了?
  楊細元:從2006年開始就這樣。從那時起,學校就只有我一個老師。學生最多的時候23個,現在11個是最少的,都是從幼兒園到三年級的。
  記者:在一個教室里上四個年級的課,你採取什麼辦法?如何適應?
  楊細元:給一個年級上新課的時候,我就安排其他年級的學生複習或做作業,輪著來。現在我和孩子們都習慣了。就是課程趕得緊,上體育課都沒時間,三個星期才上一節體育課。
  記者:做代課老師待遇很低,是什麼力量讓你堅守了26年?
  楊細元:當老師是我一生的追求。有些八九十歲的老爹爹也喊我楊老師,我就覺得特別風光。我出去打工,至少每月有兩千多塊吧,但這些孩子怎麼辦?我真捨不得他們。
  記者:你肯定想解決編製問題吧?
  楊細元:現在我在乎這個了。解決了編製,待遇會好很多。教了幾十年,我從原來的小姑娘到現在都有白頭髮了,如果去掉“代課”兩個字,就算是名正言順的老師了。  (原標題:岳陽老師堅守大山26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h42mhwpw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